廉洁历史小故事二则
发布日期:2023-06-14 浏览次数:1435
心性如秋水同清
“衣袍缝补好似霜花,干净整洁不染尘沙。为官当如施尧臣,清廉如水报国恩……” 台上明代顺天府尹施尧臣清廉为官的故事赢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一位距今400多年的古代官员清正为民的故事,为何能搬入现代戏曲舞台,令人称赞?此事,还得从故事主人翁施尧臣说起。施尧臣(1514-1606),字钦甫,号华江,安徽青阳人,明嘉靖进士。初任浙江萧山知县,后晋升吏部尚书郎、开封禹州知州、吉安知府、布政按察使,累擢顺天府尹。
施尧臣祖上为春秋鲁国施父之裔,汉时卜居青阳杨田。施氏家族治家严谨、崇文重教、勤俭谦和,因此历代子孙为官宦儒士者甚多。自宋到清,施氏一共出了十七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至今流传着“兄弟四进士、一家三书院”的佳话。
嘉靖二十九年(1550)施尧臣考中进士,次年便出任萧山知县。上任时他仅带一名随从,身穿布衣草鞋,徒步700余里赴萧山。萧山地处杭州以南,北临钱塘江,水陆交通便捷,屡遭倭寇劫掠,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当时,萧山就修建城墙御倭一事,有人主张,有人反对,两派对立,群情各异。为此,身为知县的施尧臣以颇具远瞻性的眼光,分析了萧山是浙东地理要害、地方藩省门户、州间通道咽喉的防御重要性,坚定重建城墙,御敌安民。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一月,施尧臣全力筹措资金,重建县城城墙,深挖护城河,期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都身先士卒、不辞辛劳,现场协调解决困难,督导城墙建设质量。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在当时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条件下,整个工程仅用时5个月就完成。数月后,倭寇侵袭萧山,城墙牢固,戒备森严,萧山军民凭城抗击,敌人一无所获,有效地阻止了倭寇内侵,使得城内商贾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举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施尧臣调离萧山的时候,当地百姓在城厢镇仓桥边修建了一座施侯遗爱祠,以表示对他功德的纪念。
施尧臣在任开封禹州知州时,天荒地灾,粮食歉收,面对饥荒,他不忍心向百姓催捐追税,又不敢违背上制。施尧臣以库存贮银暂替百姓代纳捐税,对百姓一半豁免,另一半则由老百姓“打白条”,等来年丰收时再补上,解了百姓燃眉之急。施尧臣这种心系群众,为民解忧,敢于担当的精神,诠释了他为官做人的高尚品行。在任顺天府尹期间,他经常微服出行,察访民情,先后上书数千言,历陈弊政恶习之害,建言裁减宫中冗员,减轻民间赋役徭役。他在《江西归入门对九华》诗中写道:“百年道义谢殷勤,苍翠依然护水云。寡合唯君最知己,相期端不负平身”。
施尧臣“立身廉洁”,不仅表现在他的“吏治”上,还表现在他的“治家”中。万历己卯年(1579)秋,施尧臣任顺天府尹,他主动选择僻静的地方居住,远离城市喧嚣,自己专心为政,同时要求家人不准接受私人宴请和礼品,防止“裙带风”影响他的廉洁品性。对此,朝廷十分欣赏施尧臣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诰封正二品夫人,成就了“妻荣夫贵”的一段佳话。告老还乡后,他隅居村里,与乡邻恂恂相亲,终日以诗文翰墨自娱,从未涉足当地官府一步,杜绝请托与请求。万历丙午年(1606年)九月施尧臣逝世,享年93岁。世人被他的清廉所感动,说:“元老硕德,其禄位名寿,世所罕有者,是应有报”。
“宦游三十余载,历官二十余任,床头终无半文,心性如秋水同清。”这便是施尧臣一生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真实写照。
“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
祖父是李大钊,父亲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出生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的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坚持宗旨为人民。”这是李宏塔自撰的一副对联,他常以此自勉,并教育子女。这句话,也成了他获得“七一勋章”时的颁授词。
代代相传的是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李大钊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收入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李葆华家中也十分简朴: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已塌陷……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李宏塔当过军人、做过工人,而后又在共青团、民政、政协等部门工作。他从不搞特殊化,除了极少数赶时间的重要公务外,他从不坐专车,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他说:“李家的良好家风,让我们能够心平气静地固守清贫,我们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任何装潢门面。”
代代相传的是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李宏塔也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初心。在安徽省民政厅任职的20年间,他把低保户、孤寡老人、孤残儿童视为自己的亲人,一半时间都在进村入户做调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底鞋。“我们多一点辛苦,群众就会减少几分痛苦。”这是李宏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每次下乡,都不打招呼,走进村、敲开门,直接和群众坐在一起,倾听民情、了解民意。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后,李宏塔长期分管机关扶贫工作,他带队调研,不仅行程满、节奏快,而且喜欢“寻丑”“揭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李宏塔始终牢记着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代代相传的是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李宏塔的印象中,父亲李葆华对子女很是严格。小时候,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父亲告诉他:“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革命家风的耳濡目染,让廉洁意识在李宏塔的心里扎了根。多年工作、生活表明,对自己严,对百姓热——这就是李宏塔,为人朴实、做官干净,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感情至深。
从李大钊为革命英勇献身,到李葆华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再到李宏塔严于律己、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血脉传承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涵养良好家风,勤勤勉勉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壮美篇章。